横卷形: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能源生产量  能源生产量是反映能源生产规模、构成、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按能源的成因分为一次能源(亦称天然能源)生产量和二次能源(亦称人工能源)生产量。

能源消费总量  指报告期内社会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是观察本地区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总消费量包括终端能源消费量、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

能源消费总量(等价值)  是电力、热力按等价热值计算的能源总量。等价热值是能源统计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是指加工转换产出的某种二次能源所投入的一次能源的量,即获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所消耗的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

一次能源生产量  指报告期内生产一次能源的企业将自然界现存的能源资源经过开采而产出的合格产品,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等。

二次能源生产量  指报告期内将一次能源经过各种加工转换设备生产出的另一种形式的各种合格的能源产品。如火电、热力、洗煤、焦炭、各种石油制品、焦炉煤气、城市煤气等。

能源加工转换投入产出量  能源具有由一种能量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及耗用过程中可用一种能源替代另一种能源的特征。为提高能源的利用价值和效率,对能源进行加工、转换,产出适合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更高级的能源产品。在加工转换投入(-)产出(+)量中,“-”表示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表示二次能源的产出量。

投入量  是指为加工转换二次能源及其它石油制品和其它焦化产品,所投入到加工转换设备的各种能源数量。在表中以负数表示。

产出量  是指各种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二次能源产品(包括不作为能源使用的副产品,联产品)数量。

损失量  指能源在经营管理和生产、输送、分配、储存等过程中发生的损失以及由于自然因素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数量。不包括加工转换损失量。

终端消费量  反映作为原料、燃料和动力消费的能源及其去向,它们的消费过程体现了能源消费的终止,不会再重新作为能源投入使用。终端消费量不包括用于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指电力消费量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

平均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  能源总消费量或分品种能源消费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人均生活用能量  指用于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按工艺设计每天所能处理生活垃圾的数量。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必须是按照有关技术、环境、卫生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各种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主要包括卫生填埋场、堆肥厂和焚烧厂等。

水资源总量  指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总量,不包括过境水量。

下水道长度  指所有排水总管、干管、支管、检查井及连接井进出口等长度之。计算时应按单管计算,即在同一条街道上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并排的排水管道时,应按每条排水管道的长度相加计算。

污水日处理能力  指污水处理厂(或处理装置)每昼夜处理污水量的设计能力。

按污水处理的程度,一般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是以沉淀为主体的处理工艺。指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的净化过程,主要为沉淀。

二级处理是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处理工艺。指污水经一级处理后,用生物处理方法继续除去污水中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净化过程。

三级处理也称高级处理或深度处理。指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不能完全去除的污水中的污染物的处理工艺。

公园绿地  指向公众开放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各类公园、街旁游园,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其中居住区级公园应不小于1万平方米,街旁游园的宽度不小于8,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计算口径为户籍非农业人口。

绿化覆盖率  指报告期末区域内绿化覆盖面积与区域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