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卷形: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能源生产量  能源生产量是反映能源生产规模、构成、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按能源的成因分为一次能源(亦称天然能源)生产量和二次能源(亦称人工能源)生产量。

一次能源生产量  指报告期内生产一次能源的企业将自然界现存的能源资源经过开采而产出的合格产品,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等。

二次能源生产量  指报告期内将一次能源经过各种加工转换设备生产出的另一种形式的各种合格的能源产品。如火电、热力、洗煤、焦炭、各种石油制品、焦炉煤气、其他煤气等。

能源消费总量  指一定地域(行政或地理区域)内,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期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能源消费总量包括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能源运输和管理过程的损失量三部分。

能源消费总量(等价值)  是电力、热力按等价热值计算的能源消费总量。等价热值是能源统计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是指加工转换产出的某种二次能源所投入的一次能源的量,即获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所消耗的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

能源加工转换投入产出量  能源具有由一种能量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及耗用过程中可用一种能源替代另一种能源的特征。为提高能源的利用价值和效率,对能源进行加工、转换,产出适合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更高级的能源产品。在加工转换投入(-)产出(+)量中,“-”表示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表示二次能源的产出量。

投入量  是指为生产二次能源产品,所投入到能源加工转换设备的各种能源数量。在表中以负数表示。

产出量  是指各种能源(一次能源或少量再投入的二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二次能源产品(包括不作为能源使用的副产品,联产品)数量。

加工转换损失量  是指在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能源),即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投入的能源和产出的二次能源之间的差额。

损失量  指能源在经营管理和生产、输送、分配、储存等过程中发生的损失以及由于自然因素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数量。不包括加工转换损失量。

终端消费量  是指能源消费环节的最后一个环节的能源消费,包括直接用作燃料、原材料和动力的各种能源的消费。它们的消费过程体现了能源消费的终止,不会再重新作为能源投入使用。终端消费量不包括用于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指电力消费量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

平均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  能源总消费量或分品种能源消费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人均生活用能量  指用于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日均能源消费量  指各品种能源量与当年实际天数之比。

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按工艺设计每天所能处理生活垃圾的数量。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必须是按照有关技术、环境、卫生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各种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主要包括卫生填埋场、堆肥厂和焚烧厂等。

水资源总量  指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总量,不包括过境水量。

排水管道长度  指所有排水总管、干管、支管、检查井及连接井进出口等长度之和。计算时应按单管计算,即在同一条街道上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并排的排水管道时,应按每条排水管道的长度相加计算。

污水处理能力  指污水处理厂(或处理装置)每昼夜处理污水量的设计能力。

按污水处理的程度,一般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是以沉淀为主体的处理工艺。指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的净化过程,主要为沉淀。

二级处理是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处理工艺。指污水经一级处理后,用生物处理方法继续除去污水中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净化过程。

三级处理也称高级处理或深度处理。指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不能完全去除的污水中的污染物的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量 指污水处理厂和处理装置实际处理的污水量。包括物理处理量、生物处理量和化学处理量。

污水处理率 指污水处理量与污水排放总量的比率。计算公式:

 

 

生活垃圾清运量 指报告期内收集和运送到各垃圾处理场(厂)的垃圾的数量。

粪便清运量 指报告期内收集和运送到各粪便处理场(厂)的粪便的数量。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指报告期内简易处理场和各种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处理垃圾的总量。垃圾简易处理量指垃圾简易填埋场所处理的垃圾总量。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所处理的垃圾总量。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指报告期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垃圾产生量的比率。计算公式:

在统计时,如果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易取得,可用清运量代替。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 指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与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之和。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COD值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越重。

二氧化硫(SO2)排放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SO2排放量与生活SO2排放量之和。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的往年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如用做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

公园绿地  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其绿地率达到65%以上,配有多种乔灌木及地被植物,有一定设施和艺术布局的绿地。包括公园、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其他公园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计算口径为户籍非农业人口。

绿化覆盖率  指报告期末区域内绿化覆盖面积与区域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

森林面积 指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20以上(0.20)的林地或冠幅宽度10以上的林带的面积,即有林地面积。它是反映森林资源总面积的重要指标。森林面积包括天然起源和人工起源的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阔混交林面积和竹林面积。

活立木蓄积量 指一定范围土地上全部树木蓄积的总量,包括森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

森林蓄积量 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以立方米为计量单位。

森林火灾次数  指发生在城市市区外的一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火灾次数,包括森林火警、一般灾害、重大灾害和特大灾害。